1、中国伦理型文化
①积极作用
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,鼓励人人都加强道德修养;
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;此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,还能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,忠于国家民族,保持高风亮节。
②消极作用是
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,绝对化,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身压迫、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。
2、中国文化的总的特征
伦理型,此外还有:①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;②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;③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;④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;⑤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;⑥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;⑦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。
3、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的形成的条件
是黄河、长江哺育的中华大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,简单的生产劳动能够维系人的生存。这一心态的主要表现:①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;②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;③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;④包含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。
4、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
①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广泛渗透;②经学传统对中国宗教的发展的影响;③在经学的影响下,科学未能充分独立,影响了科学的发展。
1、康梁创造了“不中不西、即中即西”的文化,这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流,但是属于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:
因为,①在甲午战争后,资产阶级力量太弱,不敢于封建制度彻底决裂,不得不借助于古代文化的旧形式来表达新思想;②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肤浅,不得不通过传统文化来为外来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达形式;③西学传播的水平还比较低,西政输入较少,需要独创。
由于这些原因,当时的新文化,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,都是“托古改制”,没有完全从封建主义旧文化中脱胎出来。
2、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到百年时间内转变为近代型文化的原因,有的学者主张主要动因是西方文化的冲击,即“冲击-反应”论。这种主张是根本错误的,因为真正的、根本的原因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,西方文化的冲击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。此外,还有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如经世思想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