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下列选项中,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(C)。
A.相互性原则;B.平等性原则;C.强化原则;D.交换性原则
2、刻板印象具有(D)的意义,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。
A.消极;B.破坏性;C.概括定型;D.社会适应
3、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,是围绕(D)的哲学争辩。
A.社会分层;B.本能和教育;C.遗传和环境;D.人性
4、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(B)很重要,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。
A.印象形成;B.第一印象;C.信息加工;D.印象管
5、霍兰德(E.P.Hollander,1976)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(B)等三个阶段。
A.经验描述、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;B.哲学思辨、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
C.哲学思辨、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;D.实证分析、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
6、社会行为是人对(B)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。
A.周围环境;B.社会因素;C.现实生活;D.即时情境
7、美国心理学家罗特(J.Rotter)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(A)理论。
A.控制点;B.稳定性;C.可控性;D.内外因
8、在斯坦伯格(R.Sternberg,1988)的爱情三角形中,一见钟情属于(C)。
A.迷恋爱;B.愚蠢爱;C.浪漫爱;D.空洞爱
9、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(C)的机制。
A.终身社会化;B.继续社会化;C.再社会化;D.早期社会化
10、受(A)的影响,个体记住的,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。
A.图式;B.自我意识;C.遗忘曲线;D.印象
11、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,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,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。这一现象说明了(B)。
A.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;B.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
C.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;D.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
12、在海德的P-O-X态度转变模型中,O代表(C)。
A.个体;B.环境;C.他人;D.另一对象
13、(B)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,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塬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。
A.首因效应;B.近因效应;C.刻板印象;D.光环效应
14、(B)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。
A.F.H.奥尔波特;B.勒温;C.麦独孤;D.特里普力特
15、态度的叁成分说又称态度的(C)模型。
A.P-O-X;B.TIRO;C.A-B-C;D.B=f(P,E)
16、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(A)。
A.诱因的强;B.趋向动机;C.达到平衡状态;D.回避动机
17、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(A),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。
A.主观体验;B.社会动机;C.社会态度;D.社会知觉
18、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,一部分是可变的,另一部分是稳定的。如内因中人的(D)是易变性因素。
A.人格;B.智力;C.能力;D.情绪
19、印象管理是一种(B)。在人际交往中,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、评价自己,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、表情和行为等,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。
A.信息加工;B.社交技巧;C.情感过程;D.影响力
20、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(B)。
A.第一印象;B.刻板印象;C.印象形成;D.总体印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