填补空白,即填补学术空白,这是指前人鲜有涉及或从未涉及的问题。这类选题学术意义和创新机会都比较大,但是由于前人涉猎较少,可供参考的材料不多,研究写作的难度一般比较大。
例如,“通感”是诗文描写的重要手法,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被研究者忽略,直到钱钟书的《通感》首次提出这个现象,并用古今中外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丰富例证,对“通感”这一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未能理解或认识的诗文描写手法,做出深入透辟的阐述。
现在,乍看起来,中文专业的很多问题似乎都有人研究过了,写过了,可供选择的课题仿佛越来越少了。不过,也不必担心。社会时代在发展,人的认识在变化,新选题还会不断出现,因此我们看到每年仍有不少新选题被人完成并以论文的形式面世。
从古到今,很多有学术价值的选题已经被人研究过了,想选择真正的填补空白的选题有一定难度,人们更多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,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。有些课题前人曾经关注过、研究过,但研究得不够充分、不够完善,还有进一步探讨与阐释的必要。有的时候,因为有了新的材料,新的理论方法,新的研究视角,以及人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变化,都会对固有研究成果产生冲击、突破和创新。因此,完善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选题应是学术论文最多见的选题。
这类选题的论文常以更全面翔实的材料,更细腻完善的方法,在前人基础上将研究引向纵深,取得新的更丰硕的成果。例如,“打”字前人已有研究,但还有补充完善、深入探讨的余地。曹先擢《“打”字的语义分析》,其附注已透露文章是对前人研究的完善:“胡明扬先生《说”打“》,俞敏先生《”打“雅》。均拜读再三,获益良多。”
而该文在前人成果基础上,采用了更丰富翔实的材料和细腻完善的分析方法,将“打”字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。
此类选题的论文还可以新视角、新方法的使用,让老课题焕发新光彩。例如,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,上世纪80年代前人们已多有论述,袁行霈选择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,“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,联系古代文艺理论,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,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”,完成《论意境》,将有关“意境”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。